全面解读教育信息化

in 教育信息化

 一、教育信息化的起源

  “信息化”(informationization)一词最早于20世纪60年代出现在日本的一些学术文献中,当时对“信息化”这一概念主要是从产业角度进行阐述和界定的。20世纪70年代,德国、欧共体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家及国际组织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推动信息技术在社会中应用和发展的规划,这些规划都把信息基础设施作为重要一环。1993年9月,美国克林顿政府正式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简称NII),俗称“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计划,其核心是发展以Internet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1ogy,简称IT)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在其带动之下,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从而带动了全球信息化建设的浪潮

  我国政府对国家信息化建设高度重视,1997年4月,中国第一次信息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了包括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六个要素的国家信息化体系的概念,并把国家信息化定义为: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进程。这个定义有四层含义:一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离不开信息化,信息化要服务于四个现代化;二是国家要统一规划、统一组织信息化建设;三是各个领域要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四是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的。在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中,特别把IT在教育中的应用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美国的这一举动引起了世界各国的积极反应,许多国家的政府相继制定了推进本国IT在教育中应用的计划。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整个社会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人们越来越关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社会信息化”的提法开始出现,联系到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提法也开始出现了。现在,政府的各种文件已经正式使用“教育信息化”这一概念,并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工作。

  二、教育信息化的定义

  尽管教育信息化这一概念已在我国广泛使用,但对教育信息化的定义却是众说纷纭,难以统一,在目前国内学者提出的众多教育信息化定义中,主要以“过程说”居多,主要有: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与教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人才,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李克东)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祝智庭)

  “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南国农)

  上述定义均从不同角度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了教育信息化概念的主要内容,如:强调了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界定了教育信息化的领域及范围;突出了教育信息化的原始动力和直接目的——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体现了信息资源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核心地位等。

  通过对国内已有教育信息化定义进行整合,并参照国家信息化定义,我们不妨对教育信息化重新作一界定: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在国家及教育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教育系统的各个领域全面深入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

  这个定义有四层含义:一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离不开信息化,信息化要服务于教育现代化;二是国家及教育部门要统一规划、统一组织教育信息化建设;三是教育系统的各个领域要广泛深入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四是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个定义有五个特点:一是强调了教育信息化建设要统一规划、统一组织,以克服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盲目性,规划和组织的主体应是国家及教育主管部门;二是明确了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的——实现教育现代化;三是界定了教育信息化的范围——教育系统的各个领域;四是突出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作用——原始动力和直接目的;五是将教育信息化看作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过程。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和组织离不开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而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各个领域的应用必然以“教育资源”的建设作为基础,其“应用”过程本身并不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二者的简单“相加”,而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整合”。因此,在本文提出的教育信息化定义中均“隐藏”了这些“必然”的内容,以使该定义的表述更加简练,也更具概括性。

  在本文提出的教育信息化定义的四层含义中,前三层含义不言自明,此处仅对第四层含义,即“过程说”的缘由略加详述。教育信息化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过程。强调“过程”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而我国各级各类教育部门教育信息化的起点不同,教育信息化的内容、侧重点及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各异,要完成教育信息化这一艰巨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二是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面运用并不是简单地将教育领域“信息技术化”,而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的过程,这种整合会导致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评价、教育环境和教育管理等方面产生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这种改革和变化往往需要经历一个艰苦的过程才能完成;三是任何技术的发展都不会有终极点,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方兴未艾的“朝阳”技术,当然也不例外。我们既不能根据目前的信息技术发展水平制定一个永远适用于未来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永恒不变的“标准”,也不能用目前的教育信息化“标准”去“禁锢”未来的信息技术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用静止的观点看待教育信息化都是不正确的,教育信息化应是一个动态的、循序渐进的、不断发展的过程。

  三、教育信息化的特征

  教育信息化既具有“技术”的属性,同时也具有“教育”的属性。从技术属性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化。数字化使得教育信息技术系统的设备简单、性能可靠和标准统一,网络化使得信息资源可共享、活动时空少限制、人际合作易实现,智能化使得系统能够做到教学行为人性化、人机通讯自然化、繁杂任务代理化,多媒化使得信媒设备一体化、信息表征多元化、复杂现象虚拟化。

  从教育属性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与协作性。开放性打破了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使得教育社会化、终生化、自主化;共享性是信息化的本质特征,它使得大量丰富的教育资源能为全体学习者共享,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交互性能实现人--机之间的双向沟通和人--人之间的远距离交互学习,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其他人之间的多向交流;协作性为教育者提供了更多的人--人、人--机协作完成任务的机会。

  四、教育信息化的本质

  在教育史上,关于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的争论由来已久,我国教育界也曾经开展过对教育本质的讨论,并提出了众多的教育本质学说,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归属说、功能说或外部属性说。该类观点主要包括教育本质的生产力说、上层建筑说、双重属性说、多重属性说、相对说等。另一类是内部属性说。主要包括教育本质的特殊范畴说、社会化说、个性化说、培养人说、传递说等。每一种学说均以特定的方法论为基础,对教育的本质进行了理性的探讨,因而都有其合理性和存在的价值。

  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国内一些学者也曾作过一些探讨,并提出了“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就是实现教育信息与知识的共享”和“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本质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理论把学校建设成一种充满信息、方便学习者获取信息和培养创新人才的环境”等观点。实际上,在回答教育信息化的本质是什么之前,首先必须弄清楚教育信息化、本质和信息化的本质三个基本概念。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前面已有论述。至于本质,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事物的现象所表现出的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而“信息化的本质就是实现信息与知识共享”。其次,应该透过个别的、具体的、多变的、易逝的、人们的感官能够直接感知的教育信息化的外在表象,通过思维来把握深藏于教育信息化现象背后一般的、共同的和相对稳定的内在规定性。第三,对教育信息化本质的表述应具有简练性和高度概括性。对另有界定的概念,如教育、教育的本质、信息化、信息化的本质、教育信息化等概念可直接引用。综合以上几点,我们认为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就是“信息化教育”。这一表述的依据主要有四:第一,探讨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实际上就是要回答“教育信息化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按照本文对教育信息化的定义,教育信息化其实就是在教育接引用了位于其“底层”的另有界定的若干基础概念。其表述更加简练,也更具概括性。

  五、教育信息化的目的

  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二是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三是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人才,四是促进教育现代化。

  在教育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是教育信息化的原始动力,也是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人才,以及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

  当今世界各国,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而且将长期存在。这种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而人才竞争的实质是教育的竞争。教育要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相适应,才能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足够的人才支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深化教育改革,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逐步建立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的教育体系。因此,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改革的内在动力,一方面来源于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渗透和应用,大大地改变了教育的技术手段和方式;另一方面是来自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其中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面运用为核心的教育信息化为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时机和条件。

  信息社会的发展不仅对人才的数量,更重要的是对人才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应当是,具有全面而坚实的文化基础(特别是信息方面的文化基础),能不断自我更新知识结构,能与人合作共事,富有创造性和应变能力并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一代新人。为了能够适应信息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信息社会的人才必须具有很强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的能力。”可见,“信息方面的知识与能力是21世纪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

  邓小平同志对教育提出的“三个面向”中,“面向现代化”是最核心和最根本的,内含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首先必须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是推动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趋势。教育部原部长陈至立同志曾在1998年撰文指出:“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制高点与突破口。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要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关键因素。占据了这个制高点,就可以打开通向教育改革发展的现代化之门。”

  六、教育信息化的范围

  教育信息化与国家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经济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的概念不同。首先,教育信息化作为行业的信息化,其信息化的范围仅限于教育领域;其次,教育信息化是整个教育行业的信息化,其建设、资源开发及应用必然会涉及到教育环境、教育内容、教育管理等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第三,教育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与发展必须在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方针下进行,同时还应处理好与其他行业信息化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既要明确教育信息化的范围,同时也要避免孤立地看待教育信息化,明确这一点,对开展教育信息化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七、教育信息化的层次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教育信息化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应用层次。首先,从教育信息化的应用领域来分,教育信息化可分为家庭教育信息化、学校教育信息化和社会教育信息化三个层次,在目前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下,首先实现信息化的将是学校教育,其次是家庭教育,最后才是整个社会教育的信息化。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过程来分,教育信息化可分为教育媒体信息化、教育产业信息化和教育行业信息化三个层次。教育媒体信息化是指教育媒体产品所含各类信息比重日益增大、物质比重日益降低,产品日益由物质产品的特征向信息产品的特征迈进,产品具有越来越强的信息处理功能。教育产业信息化是指各类教育媒体中广泛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形成教育媒体产业链。教育行业信息化是指包括教育观念、教育设施、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原理等在内的整个教育领域的信息化。在这三个层次中,教育媒体信息化是教育行业信息化的基础,教育产业信息化是教育媒体信息化的升级,教育行业信息化是教育媒体信息化和教育产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从教育信息化的内容来分,教育信息化可分为教育设施信息化、教育资源信息化和教育管理信息化三个层次,在这三个层次中,教育设施信息化是基础,教育资源信息化是核心,教育管理信息化是保障。

  八、教育信息化政策及规划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既需要党和国家及教育主管部门制定一系列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政策,还需要制定教育信息化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政策和措施,或在相关的文件中对教育信息化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其内容涉及现代远程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校校通”工程、教育信息化发展纲要、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及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扶贫示范工程、西部大学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工程、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高校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高校网络教育学院管理、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点)的管理、软件学院等教育信息化的各个方面。

  在教育信息化的规划方面,周济指出,在21世纪头10年,中国教育信息化的总体规划将从三个层面推进:第一个层面是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第二个层面是网络的普及和应用,使学生学会充分利用网上资源;第三个层面是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特别要重点扶持和发展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另外,我国还及时制定了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指导方针、主要目标、战略重点及主要任务等。

  九、教育信息化的要素

  作为一个行业的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同样包含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以及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等六个要素。该六个要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符合中国国情的、完整的教育信息化体系。该体系中,信息网络是基础,信息资源是核心,信息资源的利用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是目的,而信息化人才、信息技术产业、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是保障。具体来说,各要素的含义及内容包括:

  1.信息网络

  信息网络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目前我国已经建成并启用的中国教育与科研网(CERNET)、中国卫星宽带远程教育网络,正在实施的中小学“校校通”工程、高校“数字校园”建设工程、中小学远程教育建设工程,以及应用于学校教学的普通电教室、多媒体综合电教室、计算机室、微型电教室、CAI教室、网络教室、语言实验室、电子阅览室、闭路电视系统等都是教育信息化中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既为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奠定了基础,也为信息化教育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2.信息资源

  教育信息资源是用于教育和教学过程的各种信息资源。它的开发和利用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也是关系到教育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教育信息资源可分为以教育信息载体为核心的教育软件资源和以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数据为核心的教育管理信息资源两大类。其中教育软件资源主要包括以多媒体素材、各类CAI课件、网络课程等为主的多媒体教育信息资源,以文献资料查阅和检索服务为主的图书情报信息资源,以教育信息资源的生成、分析、处理、传递和利用为主的各种工具类资源以及浩如烟海的Inter—net资源等;教育管理信息资源主要是指为实施现代教育管理而建立的以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对象、教育资源及其支持服务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各类数据库资源等。

  3.信息技术应用

  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直接目的。有了信息网络和信息资源这些基础条件之后,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便成为教育信息化的主角,可以说,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效益主要体现在应用这一环节。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主要应做好四件事:一是做好与思想理论、方法密切相关的潜件建设,它决定着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方向,直接关系到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质量和效果;二是建立与当地教育信息化建设环境、教育对象以及教育内容相适应的信息化教育模式;三是必须提高人们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基本技能;四是在不同层次上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并将其作为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主要任务。

  4.信息技术和产业

  “信息技术是指对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交流、应用的手段和方法的体系。它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1)手段。即各种信息媒体。如印刷媒体、电子媒体、计算机网络等,是一种物化形态的技术。(2)方法。即运用信息媒体对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交流、应用的方法,是一种智能形态的技术。信息技术就是由信息媒体和信息媒体应用的方法两个要素所组成的。”信息技术的核心是信息的数字化、信息传输的网络化。信息技术是教育信息化的技术支柱,是教育信息化的驱动力。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开展信息技术研究不仅可以丰富教育信息化的研究内容,更重要的是可以将新的更加有效的物态化技术和智能形态的技术应用于信息化教育中,提高信息化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信息技术产业主要指信息技术设备制造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由于信息技术设备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强大的技术和资金优势作后盾,因此,在我国的教育信息化过程中,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应由不同的社会部门分工协作来完成。其中教育信息技术产品的制造业应动员教育系统、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等互补性较强的部门共同参与,以便将教育系统从教育信息技术产品的开发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做好以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主的服务业。

  5.信息化人才

  教育信息化,人才要先行。为了实现教育信息化,需要培养大量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具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教育信息化人才。作为一个行业的信息化,教育信息化人才有两层含义:一是通识型教育信息化人才,这是对在教育领域从事教育、教学、管理及其他服务的各类人员而言的,是对该领域全体人员信息技术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共同要求;二是专业型教育信息化人才,主要是指专门从事教育信息物态化技术和智能形态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信息化应用和维护的专门人才。一般来说,对通识型教育信息化人才的要求是应具备基本的获取、分析和加工信息的能力,而对专业型教育信息化人才的要求更高,分工更细,可以是高级软件人才网络工程师或微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等。

  另外,作为信息化人才培养重要基地的高等学校,一方面要关注教育行业的信息化,为教育信息化培养通识型教育信息化人才和专业型教育信息化人才;另一方面还要担负起为整个社会培养信息化人才的任务。

  6.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为确保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顺利进行,国家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对教育信息资源开发、教育信息网络建设、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教育信息技术和产业等各个方面制定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标准,建立一套完善的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法规环境和标准体系,以规范和协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这既是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和保障,也是开展教育信息化的依据和蓝图。只有这样,才能使各级政府、各个单位和部门的教育信息化规范化、秩序化,也才能推动教育信息化健康顺利地向前发展。

  十、教育信息化的意义

  教育信息化对教育和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1.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

  江泽民同志在北师大100周年校庆大会上指出:“进行教育创新,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力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要通过积极利用现代信息和传播技术,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包括教育思想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方法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现代化、教育设施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等。①在教育现代化的诸多要素中,哪一化都离不开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一方面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方法、途径和前提;另一方面,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许多新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去解决,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会极大地丰富教育信息化的内容,同时其对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管理等诸多方面所产生的深刻变革,将成为教育现代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也将成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因此,没有教育的信息化,就不可能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步骤,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

  2.教育信息化有利于缩小地区间的教育差距,是实现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有效途径

  在包括现阶段在内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各类人才的培养主要依赖于学校。由于各地教育规模、教育水平和经济条件的差异,使得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地区间的教育差距,更无法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宏伟目标。

  从现阶段来看,我国教育信息化的重点主要是学校和专门的教育机构,主要内容包括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和高校“数字校园”建设,以及现代远程教育等。从长远看,教育信息化的领域必然会延伸到家庭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其中家庭教育信息化和现代远程教育的实施,将为全体国民提供更多的接受教育的机会,使受教育者的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真正实现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的内涵——人人学习、处处学习、时时学习,保障每一国民接受教育的平等性。并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由于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所产生的教育水平的差距,使全体国民的综合素质普遍提高。

  3.教育信息化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是具有个性特色,善于独立思考,具有广博的知识,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具有高尚的理想和道德情操,是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完满结合的人。

  培养创新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教育信息化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创新人才的培养。首先,教育信息化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使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得以更好地体现。利用教育信息化的优良环境,可实现个别化教学、小组协作学习、远程实时交互的多媒体教学、在线学习、在线讨论等,使学生从过强的共性制约中解放出来,有利于发展学生个人志趣,培养其个性特色。其次,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一方面学生可根据个人志趣与个性差异对所学的知识和学习进程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自主选择;另一方面,学生可对某一专题的相关内容通过信息检索、收集和处理,实现问题解决学习和发现学习,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三,利用教育信息化提供的网络资源可将抽象的道理形象化,通过鲜明的形象感化和对比,帮助学生识别假、恶、丑,树立真、善、美的情感,使学生将高尚的理想内化为自己的言行,直至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总之,教育信息化不仅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个性发展提供了条件和保障,这对培养新世纪国家现代化所需的创新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